從傳統媒體到互聯網,中日對比一直都是富有爭議又饒有趣的話題。有哈日的,似乎日本什么都好;也有反日的,看日本什么都不順眼。兩種觀點都在走極端。正確的態度是學習,如果把日本當朋友,就應學習朋友的長處;如果把日本當對手,更應了解對手、學習對手,然后超越對手。而本期“開腔”,主要談一談日本街頭不設垃圾桶的底氣。
不堪對比的對比
今年中秋節后,中國新聞網官微轉發了南海網新聞:中秋之夜,眾多市民及游客前往三亞沙灘賞月。然而,人群離去后,海灘上果皮、啤酒瓶、飲料瓶等垃圾隨處可見。據悉,從9月28日凌晨4點半至6點半,300余名環衛工人及景區工作人員清理了多達29噸垃圾。
這是一條不是新聞的新聞。但凡人群密集的城市或風景區,在節假日之后,各地媒體都會刊登類似的報道??墒?,如果將這條新聞和十幾天前發生在日本愛知縣的另一條新聞進行對比,差異就產生了,三亞的新聞就讓人感覺有了陌生感。
據環球時報轉引日本媒體報道,臺風“艾濤”9日上午在愛知縣登陸后,日本靜岡浜松市的地下通道由于臺風過后倒灌的積水,直接變成了清澈見底的游泳池。這是一組圖片報道,缺少更多的文字信息。但僅僅圖片就引起了國內網友的熱議。有網友感慨:邪門了!一個塑料袋都沒有,跟游泳池的水一樣干凈。
三亞在不該有垃圾的地方“制造”了大量垃圾,靜岡在天災可能帶來垃圾的地方,反而沒見到垃圾,真是一種不堪對比的對比。
沒有參照物的對比缺乏說服力。這兩條新聞的參照物是一個隱身的主角:垃圾桶。三亞的新聞沒提垃圾桶,但三亞的沙灘擺放有垃圾桶(其實大多數風景名勝區都有),只不過人們隨地亂扔垃圾,仿佛它根本就不存在。愛知的新聞也沒提垃圾桶,因為人家的地下通道壓根就沒有垃圾桶,如果有,肯定會被倒灌的積水沖翻,讓垃圾“隨波逐流”。
將垃圾帶回家
不僅愛知縣沒有垃圾桶,事實上,日本很多城市的街道都沒有垃圾桶。今年8月,網絡上有個很火爆的視頻:一位中國女留學生在日本街頭隨機采訪過路的市民,問:日本大街上沒有垃圾桶,為什么街頭還這么干凈呢?被采訪的日本人答:因為自己的垃圾自己帶回家。
據旅日作家唐辛子在新浪的專欄文章介紹,開始發起“將垃圾帶回家運動”的,是有“日本百景”之稱的尾瀨國立公園。登山者拋棄在山野的垃圾,引起當地居民、地方政府和日本環境省的焦慮:因為日本列島八成以上是連綿的山脈,且山脈地帶大多蜿蜒狹窄,如果分散設置垃圾筒再進行垃圾回收,不僅非常不方便,還將造成多余的人力與財力浪費。此外,野生動物們偷吃垃圾箱內的垃圾也有可能導致整個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被人為破壞。于是,從1972年開始,尾瀨國立公園開始了“將垃圾帶回家運動”。這場運動很快逐步擴展到日本:不僅觀光景點、公園等各地公共場所的垃圾箱被拆除,就連街頭巷尾也找不到垃圾筒。在沒有垃圾筒的日本街頭,也找不到垃圾。因為外出的日本人大都隨身攜帶垃圾袋,將自己制造的垃圾帶回家處理。
可上述視頻在今年8月忽然火爆還是耐人尋味。檢索資料發現,環球時報在5年前就發過一篇同樣內容的報道。報道的主旨是介紹日本的垃圾分類,也涉及日本的社會管理制度,這在當時的中國可能屬于遙遠的新鮮事物,因此也就沒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而這個視頻在網絡中意外走紅,或許只是表達一種“共鳴”:正視垃圾,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不給他人添麻煩
日本的垃圾分類,確實是社會管理上一項成功的制度安排??稍俸玫闹贫劝才?,也需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配合與支持。日本人為何就有不在街頭設置垃圾桶的底氣呢?換言之,日本人為何就這么“溫馴”呢?很多人歸因于文化素質,說日本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占總人口的一半左右,具有較高的國民素質??筛邔W歷與高素質并不絕然畫等號,君不見,在三亞海灘上亂扔垃圾的人群中,也不乏高學歷者。
日本人普遍受教育程度較高是事實,可決定文明程度的,除了文化素質,還有規則意識和公民意識。今年年初,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司長劉應杰在人民論壇發表的一篇談中日差距的文章提到,日本人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幾點特別突出。一是講禮節。對人非常有禮貌,赴約非常守時。二是重信用。日本人誠實守信,在商業買賣中坑蒙拐騙的事情絕少發生。三是嚴格自律。日本人的口頭禪是“不給他人添麻煩”,每個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并盡力做到盡善盡美。在日本看到街上的小汽車,都是擦得干干凈凈,每家每戶每個商店門前也都是收拾得干干凈凈,這也是“不給他人添麻煩”的具體表現。
人在社會中,免不了要與他人打交道,也免不了他人麻煩你,或你麻煩他人,但“添麻煩”卻是另外一回事,是為一己之私給他人制造的麻煩,比如開車不守交規,生產不合格食品,排隊時插隊等。而日本人的“不給他人添麻煩”,體現的是人與群體及群體中的其他成員相處的一種社會規則。
具體到將垃圾帶回家,垃圾是我制造的,我有義務妥善處理。我亂扔垃圾,是把我的麻煩交給別人來處理;我將垃圾扔到政府設置的垃圾桶里,雖然沒有直接麻煩他人,但政府是抽象的,政府要靠大家納稅才能運作,我的垃圾要花納稅人的錢來處理,就是占他人的便宜,就是在麻煩他人。
規則需要養成
大家都“不給他人添麻煩”,自己也就少一些麻煩??煞从^某些國人,麻煩他人時一點都不見外,甚至到了國外,也照樣給他人制造麻煩。
今年9月,國內多家網站轉發了海外的報道,說日本有某節目為探討陸客為何容易成為失格旅人,特別前往淺草及富士山兩大觀光景點采訪,因此直擊有陸客惹毛日本人,差點和當地店家起沖突。對這條新聞,一些人感覺“丟臉丟到國外”,也有媒體發表評論,說“不應妖魔化中國游客”。其實,真不需要一味護短。差距讓人丟臉,可比差距本身更丟臉的是否認差距的存在。日本人做得好,那是日本人的福氣。我們明明做得不好,可偏要打腫臉充胖子,美化自己,然后倒霉的還是我們自己。
欣慰的是,在對待垃圾的態度上,我們有了一些進步。以前媒體總是報道日本球迷在賽后清理垃圾,一時被傳為美談?,F在,中國球迷也開始成為美談的主角了。今年年初亞洲杯足球賽上,中國球迷在賽后自發清理看臺上的垃圾,據說,此舉令在場的亞足聯官方十分感動,帶頭的球迷“磊子”還因此獲得了亞足聯頒發的球迷獎品——一個亞洲杯比賽用球。
承認差距,在文明上和日本人較勁,值得提倡。但這樣的較勁不需要針對某國某群人,也不應是一時之間的意氣用事,而是養成一種規則意識和公民意識,在骨子里認識到“不給他人添麻煩”是一種文明。
![]() |
版權所有:萬榮縣瑞星環衛設備有限公司 電話傳真:0359一4728899 聯系電話:13935984188 18295773456 技術支持:龍采科技(運城)有限公司---百度山西地區營銷服務中心(運城百度推廣、運城網站建設)
|
![]() |